世中联翻译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暨第十届学术年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

发布日期: 2018-08-08  作者:    浏览次数: 10   返回

为进一步推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中华文化的走向世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暨第十届学术年会于201881日至3日在上海师范大学隆重举行。同时,教育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秘书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发布会及中医翻译国际大赛颁奖典礼也同时举行。世界标准化组织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249)主席沈远东教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中心主任邹建华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滕建勇教授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会长李照国教授等出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特别安排了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开启和推进中医翻译事业发展的国内重要学者方廷钰教授、朱忠宝教授、黄嘉陵教授、王奎教授、李照国教授、沈远东教授等作了主旨发言。同时也特别安排了中医国际传播的重要学者Nigel Wiseman(英国,魏迺杰)、Shelly Ochs(美国,欧阳珊婷)、Ioannis Solos(瑞典,秦济成)、原口德子(日本)、洪原淑和朴智慧(韩国)以及澳大利亚华人学者林巍教授等作了主旨发言。

来自世界各地的二百多位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年会,会议为中医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和翻译人才的培养夯实了基础。通过国内外重要学者的主旨发言,分析说明了中医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发展进程,展示了中医与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和影响。同时也提出了中医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如何完整、准确、深入地对外传播和发展中医与中华文化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大家普遍认为,中医是世界上特有的一门古典医学体系,它以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儒、道、释三教的基本思想为指导,融合诸子学说,吸取百家精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倡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重视形与神的和谐统一。

本次会议通过讨论和分析,开辟了中医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新方向、新路径和新目标,为推进中医与中华文化在国际间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及其翻译专业委员会为中医对外传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的一大贡献。这更是上海师范大学为传承、传播和传扬中华文化做出的突出贡献。上海师范大学自建校以来一直具有深厚的中华思想文化底蕴,所以非常重视中医的对外传播和翻译。今年518日,上海师范大学召开了第七届党代会,校党委书记滕建勇教授在报告中强调,要加大中华文化传播的力度,要全力支持和推进中医翻译事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师范大学完成了问世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的翻译,完成了中医翻译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创建,完成了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研制,为中医国际化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辟了独特的蹊径。

本次盛会引起上海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派出记者进行采访。以下是文汇报在83日教科卫:专版发布的新闻稿部分截屏。


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介绍

中医国际组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界中联”)成立于2003年,由世界各国的中医学术组织、学术团体和学术机构联合组建而成,为中医的国际传播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路径。为了加快和完善中医的国际传播和发展,为了尽快实现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国际标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世界中联”于200881日成立了中医翻译的国际学术组织,即“世界中联”翻译专业委员会。该专业委员会由30多个国家的学者组成,设立在上海师范大学,先后由“世界中联”翻译中心前任主任王奎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照国教授负责。“世界中联”翻译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不但结束了中医翻译缺乏国际学术组织的历史,而且为中医与中国文化翻译的国际合作与发展开辟了大道。

经过十年的努力,该委员会为中医药的国家传播和发展搭建了坚实的平台,开辟了独特的蹊径。该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和成员先后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标准化组织和“世界中联”关于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各项工程,负责其中的许多重要任务,为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同时,该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和成员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主持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家标准的制定,为中医名词术语国际标准的制定创造了条件。另外,受国家外文局和中国翻译研究院的委托,该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和成员承担中医典籍国际传播历史、现状与趋势的调研报告,为国家制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提供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受命负责中医十语种术语库的建设。

2008年成立以来,“世界中联”翻译专业委员会每年都举行学术年会,为国内外的学者和译者的交流和合作开辟了康庄大道。经过十年的努力,该委员会完成了问世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中医五大经典的翻译,即《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黄帝外经》。同时也对外翻译和传播了唐宋至明清时期问世的许多中医典籍以及20世纪以来问世的一些颇为重要的中医现代学术著作,为中医的国际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十年的努力,该翻译专业委员会的主要学者和译者先后深入地分析、研究和总结了自明清时期以来中医药对外传播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以及翻译的理念、方法和影响,从翻译的层面和学术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制定了中医翻译的原则、标准和方法,构建了中医翻译的理论体系和标准体系,在中医药院校推进了中医翻译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经过多年的努力,翻译专业委员会先后撰写出版了《中医翻译导论》《中医英语翻译研究》《中医英语翻译技巧》《中医英语教程》《中医翻译教程》《中医翻译研究教程》等重要学术著作,为中医翻译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同时还编辑出版了多部《汉英中医词典》,为推进中医名词术语翻译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由于其理论的先进性、方法的科学性和诊断法的人文性,中医这门古老的医学体系历千载而不衰,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早在汉唐之际,中医已传入周边国家和地区,为扶桑、吐蕃、高丽、交趾等地医药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元明时期,中医药开始传入欧洲,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注入了异域华彩。即便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医在医药保健事业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日益走向世界,造福人类。

经过十年的努力,特别是2018年学术年会的讨论、分析和研究,“世界中联”翻译专业委员会为中医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开辟了新的方向和新的路径,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登录